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介紹
2020-12-18 16:34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結合災區的經濟密度,人口密度和抗災能力,對災害發生前的氣象災害損失進行預估,并指導災區的啟動。 響應水平的防災計劃,科學合理地開展防災工作。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應側重于自然災害的三個主要因素:受災環境,致災因素和受災主體。
自然環境孕育著災難。 從廣義上講,它包括空間,時間以及人文和社會背景。 例如生物圈,大氣層,地質結構,社會文明等。對于氣象災害,大氣條件和異常是孕災環境的基本組成部分。
指可能導致氣象災難的自然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氣象事件或異常天氣或氣候的發生。例如,大雨導致洪水; 如果長期降水很少或沒有降水,將發生干旱;如果溫度突然下降,通常會發生冷害,冬天可能會結霜或凍結;如果溫度突然急劇升高,形成熱浪等。人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中違反自然法則造成的,導致更大的致災作用。例如,破壞森林和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將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以及干旱和暴雨加劇。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受害體指可能受到危險因素威脅的人員,財產和生命。僅當造成災難的因素對受災者造成損害時才發生災難。一個地區的受災機構越多,該地區可能遭受的潛在損失就越大,災難的風險就越大。災害主體的脆弱性是指潛在危險因素對給定危險區域內所有財產造成的傷害或損失的程度,全面反映自然災害的損失程度。 通常,受災機構的脆弱性越低,災難的損失災難風險就越小,反之亦然。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看,災害是可衡量的經濟損失,而減少災害是盡可能減少各種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因此,災害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程度。其中,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包括:人員傷亡造成的生命和健康損失,自然資源破壞及相關成本損失,各種社會財富的破壞和生產中斷,生活失調造成的損失等。災害損失來自直接經濟損失的延伸和滯后效應。